
2021年5月23日晚7点整,中国民居建筑大师,厦门大学伟德BETVLCTOR1946、福州大学伟德BETVLCTOR1946教授,住建部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福建省建筑师学会副会长——戴志坚教授受伟德BETVLCTOR1946的邀请,在东楼四楼报告厅为伟德BETVLCTOR1946师生带来“福建古建筑——研究与探索”的精彩讲座,戴教授通过两个多小时饱含情感的演讲,带领我们穿行在福建精美的古建筑之中,引人入胜,感染力极强,现场学术氛围浓厚。
戴志坚教授讲座内容共有三部分。首先对福建古建筑进行了介绍:福建传统建筑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、悠久的技艺传承、优美的建筑造型、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上当之无愧地占有一席之地。福建是以中原南徙的移民为主体而建构起来的社会,不同时期的汉人南迁,带来了中原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,对福建传统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形成影响极大。
接下来戴老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福建古建筑的类别,主要包括:文庙、寺庙、宫观、祠堂、民居、土楼、土堡、桥亭、牌坊、塔幢等。通过戴老师分别对每一类别详细举例,生动地为大家演绎讲解,我们仿佛身临其境。例如福州文庙、漳州文庙、建宁府文庙(建瓯)、安溪文庙等;鼓山涌泉寺(福州)、南普陀(厦门)、狮峰寺(福安)等。
最后戴老师将福建古建筑的特点凝炼为三个字“早、杂、奇”。
早——福建古建筑历史悠久:2000多年前的城村汉城遗址是长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汉城遗址;建于北宋乾德二年(964年)的福州华林寺大殿,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,日本“大佛样”建筑深受此类建筑风格影响等。
杂——不同的工匠体系和流派:各方言区保留着各自的方言、历史、文化、民俗习惯和建筑工匠体系(流派)。各流派控制着方圆几百里内的建筑工程(寺庙、祠堂、民居、廊桥、塔幢等)修建活动,各流派内部又有分工(泥水匠师:石、瓦、砖、泥;木作匠师:大木作、小木作;装饰匠师:泥塑、灰塑、剪黏、油漆)。
奇——造型奇特、结构奇巧、装饰奇妙:由于在地理位置上远离封建统治中心,福建的工匠往往较少受官方法式的束缚,能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、地理环境的需要有所创新。福建闽西南的生土建筑和沿海宋、元时期的石桥、石塔,都是这种创新的产物。
戴老师从总体介绍,到分类叙述,再到特点总结,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意义深刻的讲座,可称古建筑文化盛宴。整个讲座过程充实有趣,同时引发现场同学对古建筑保护的积极思考。
在戴老师演讲之后,我校伟德BETVLCTOR1946王军教授、艺术学院祁嘉华教授分别对今天的讲座内容分享了体会与感受,并与戴老师进行对谈讨论。三位教授为我们讲述了古建筑研究的方法与技巧,强调了乡土建筑蕴含的深厚内涵与文化基因。同时他们认为古建筑的研究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去传承,深深挖掘并将其延续。同学们通过三位教授的讨论分享,深刻地领略到先生们为传统村落、古建筑保护与传承所做出的努力与思考。
三位教授精彩的对谈之后,高博教授主持了现场提问环节。同学们从丰富的传统建筑形式,到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,再到民居细部建造提出困惑,戴志坚教授对同学们的问题逐一进行解答。
现场提问环节:
问题一:
当下民居有这么多丰富的传统形式,背后有其丰富的空间或者空间形态,那些传统的空间如何来适应我们当下的使用者?或者说从使用者角度来说我们如何把它传承下去呢?
戴志坚教授回答:
其实古建筑的空间并不丰富,不管那一类的空间都是一个六面体。但它可以从建筑的材料、色彩、装饰、构造等各种表现形式来体现,呈现出美丽空间形态。祖辈人建造时并没有花费太多时间去适应空间,材料、构造的使用都是适应外部地理、气候条件而异的。建筑本身丰富的内容是靠其立面、雕饰、屋面、檐口等主要的装饰空间体现的。问题二:
在保护古建筑的一个过程中,有了一些技艺的失传,您是怎样看待古建中的传统技艺和工匠的传承问题?
戴志坚教授回答:
这个问题很严酷:传统工艺、匠艺的传承在解放后这70年受到很大的破坏,文革时期是毁灭性破坏,文革后是建设性破坏。传统建筑技艺做工周期长、较复杂,少慢差费,愿意传承的人较少,所以我对这个问题持不乐观的态度。其实目前有很多技艺已经消失,不可恢复了,能恢复的也是比较简单的部分。现在政府有关部门在亡羊补牢,尽量做一些恢复的工作。这个问题很严酷:传统工艺、匠艺的传承在解放后这70年受到很大的破坏,文革时期是毁灭性破坏,文革后是建设性破坏。传统建筑技艺做工周期长、较复杂,少慢差费,愿意传承的人较少,所以我对这个问题持不乐观的态度。其实目前有很多技艺已经消失,不可恢复了,能恢复的也是比较简单的部分。现在政府有关部门在亡羊补牢,尽量做一些恢复的工作。
问题三:
传统民居屋顶的曲线部分,匠人对于这个区域的把控是怎么传承下来,怎样施工,才能保证这个曲线是有这样的一个美感呢?
戴志坚教授回答:
这个问题很有趣。其实没有完美的答案,全靠匠人的经验做法去估计。比如说闽南屋脊的曲线形成,是靠2个工人拉一条粗麻绳,麻绳自然下坠的曲线就是屋顶翘角的曲线。我们现在坐在计算机前的人是怎么也想不出、算不出来的!这主要靠民间工匠的智慧和实践,一代代人传承下来。所以传承非常重要,一位工匠从小工做起,到成熟成大师大概2~30年,基本上要到40~50岁才能熟练掌握,这就是学艺传承的规律。这个问题很有趣。其实这个全靠匠人的经验做法,我们现在的计算机是算不出来的。主要靠民间的智慧传承下一代,所以传承非常重要,一位工匠成熟大概要到四五十岁,这就是当时的规律。
感谢戴志坚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两个多小时细致全面的演讲,也感谢王军教授、祁嘉华教授的精彩交流。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各位学者对传统村、传统民居等一系列本土建筑文化的研究热情,以及戴志坚教授,王军教授,祁嘉华教授等诸多学者的个人魅力。